眼光 智慧——《东阳人》访杨宝明博士

2016-05-24

作者:庆子  
得数据者得天下。
建筑行业其实是一个大数据行业,掌握数据能力强的,将产生极大的竞争优势,并一定会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从中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集团集约化的突破点更需要从数据的集约化着手,企业级的工程量、价格、消耗量指标数据库有了,集约化运营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深入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从工程量测算、成本控制开始,最终实现全员过程(成本、进度、技术、质量和安全)应用BIM资源数据,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杨宝明

        杨宝明博士,一个在东阳乡间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怎么会涉足建筑软件研发领域,开创新“鲁班”事业的?又怎么成为我国首家建筑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创始人,联合行业战略投资人发起创办首家建筑业互联网平台——班汇通(www.banbank.com)的?
如今的“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数百,服务人员上千,公司业务遍布大江南北;班汇通平台作为建筑业领域的首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发展蒸蒸日上;如果我们因此说,杨宝明是“事业有成”的“潜力股”的话,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如何以独到的眼光,跨入“新领域”,施展自己的智慧与才能的。

 站在“工匠”的肩膀上
       不妨追述到杨博士高中毕业那年。
        考大学填志愿是许多青年学生都必定经历的事。早些年,农家子弟填志愿的第一要义是“跳出农门”,至于考什么专业,将来如何发展,那是退而求其次的事;不像如今,无论城乡学生填志愿,都想着哪个专业最热门,利于将来谋个工资高、职业稳定的工作。据此,农民的儿子杨宝明考大学,当然该首选前者。但他似乎有点另类,在他看来凭自己学习成绩“跳出农门”并不值得担忧,而将来如何发展倒值得思考、斟酌。
       “既然父辈都是木匠、泥水匠,那我就选择土木工程吧!”他平静地讲述着人生第一次选择,“爱因斯坦说他所有的成就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离我最近的‘前人’是哪些人呢?当然是泥水匠、木匠。”
        自我调侃的话语间,隐藏着智慧。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国企‘上海建工’,后来又转入‘同济建筑’。我不愿坐在办公室,我知道办公室里走不出真正的建筑师,所以我选择到工地,从最基层做起。”
        当然博士“包工头”承包的第一个项目就有点“格别”。那是1993年,和记黄埔在上海开发华尔登广场,这是国内第一批采用国际工程惯例FIDIC条款的工程项目,对如何招标、投标、评标,包括其内容、要求、格式、程序、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对施工合同管理等都有规范要求。相比当时国内的施工合同都只有几页纸,面对一沓厚厚的全英文合同条款,多是文盲半文盲的项目经理看着一块“大肥肉”,就是无人敢接手,于是,机遇就这样光顾了杨宝明。
        最终,杨宝明不仅成功承接和完成了华尔登广场项目,而且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这一做,我就做了十年的‘包工头’。”
        杨宝明用不紧不慢的语速讲述着他担当项目经理的故事,瞳子里闪烁着智慧的亮光。
       “我是有着博士学位的项目经理,工作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让项目管理更科学更高效,否则,要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他习惯地咂了咂嘴唇,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

       “93年开始做项目,我就将电脑带进了工地,许多工友们都没见识过这玩意,我知道当时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傅也许在背后嘲笑我,‘瞎子点灯——白费蜡’,‘书腐’。可我坚信,把工地管理记入电脑,把工匠师傅们实际操作的数据记入电脑,把工地发生的变化记入电脑,我就有可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建筑领域做出革命性的事业。”
      也许,自幼生长在建筑之乡东阳,长大成人后进入建筑行业,这对众多东阳“后生”来说,是最顺理成章的事了。杨宝明进入建筑行业,按说也不奇怪,然而,他没有沿袭传统的“学手艺”之路,他是带着“想法”去做项目经理的。他要把从小耳濡目染的“泥水木匠”话语,数年来在学院悉心研究的理论,通过“工地修炼”,转换成为进入这一领域的基本话语权,转换为现代建筑行业的基石,这恐怕就真需要点智者的眼光了。

鲁班的眼光
       鲁班因草叶划破手而发明锯子,因造凉亭避风雨而发明雨伞,因见裁缝用粉袋画线裁衣而发明墨斗……这些美丽的故事打小就深深烙在杨宝明的心底,他想,聪明的鲁班一定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否则他怎么能有那么了不起的眼光呢?
        做项目经理时,看到民工们背着锯子、斧头、刨子,到工地找工作,杨宝明就会心生一丝悲凉,转而萌生一种不安分的念头:“鲁班的后人几千年后还用着老祖宗留下的工具,祖师爷九泉之下会不会在嘲笑子孙后代没出息?落后的劳动模式,还要持续多久才能改变?”
        十年工程项目经理,与泥水匠、木匠、钢筋工、水电工一同跌打滚爬,积累了第一线工作经验,也积累了创业的资金,孕育了多年的“工程数据管理”该萌芽了。杨宝明决意辞去国企公职,创建“新鲁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出一条新路。他将自己的软件公司取名为“鲁班”,真是意味无穷啊。
        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这也是一条前程无量的路。
       让我们跳过公司发展所经历的琐碎的坎坎坷坷,从《建筑时报》上摘录一段发生在“鲁班”身上的“世界软件史上罕见的恶意代码植入事件”,或可侧面了解些“鲁班”发展之不易了。原文的题目叫做《潜伏,引爆‘逻辑炸弹’》(见2010年5月31日《建筑时报》第5版)
       2007年10月1日,上海发生了一起国内从未发生过、世界软件史上极为罕见的恶意代码植入(俗称“逻辑炸弹”)事件。一名潜伏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程序员,在参与软件编制过程中,暗中在软件中添加恶意代码,导致使用该公司软件的多家企业发生计算机数据被删除的险情,险乎导致近十万企业用户数十亿元的巨大损失,导致上千公司员工和代理商员工失业。
        没有硝烟,没有火焰,没有巨响,然而“逻辑炸弹”的冲击波震惊上海,震惊全国,震惊国际软件业界。
      这场“逻辑炸弹”案件最后有赖上海警方得以告破,在精通电脑软件专业的检察官努力下,法庭依据事实,秉公执法,以罪犯锒铛入狱而告终。公司也因及时采取果断应对措施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躲过了灭顶一劫。
      老祖宗发明锯子、刨子、尺子,造化世世代代,徒子徒孙只管享用,何有不测之虞一说?“鲁班”研发工程软件,却叵料横遭潜伏暗算,险些阴沟里翻船。江湖之险恶真非老祖宗公输班可料想啊。
        然而,凡事皆辩证,有暗算不也正好说明“鲁班”的眼光是睿智的,是超前的,鲁班的事业是符合建筑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的吗?BIM技术是国际公认的建筑生产力革命性的技术,2015年,国家住建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上海、广东、湖南、黑龙江等多地跟进,对建筑行业的BIM应用提出了强行性要求。而鲁班早了数年就致力于研发BIM技术的本土化,这恐怕用“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来做解释,那也太牵强了。鲁班的眼光,杨宝明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望之而心生敬意。

      2013年,鲁班软件的单机版算量软件宣传免费免锁,是行业内的第一家。目前,鲁班软件的单机版建模算量软件及造价软件客户端达到9款,免费免锁后,增加了近40万的注册用户,达到110余万。
        2009年,鲁班软件将公司的研发重点从BIM的岗位级算量应用,率先向项目级、企业级的BIM系统与平台进行布局,从单机应用转向互联网平台,从单一的算量应用延伸至成本、进度、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106个应用,并从传统的单机软件销售向系统销售商和BIM咨询服务转型。目前,鲁班BIM项目级服务已经在迪士尼、上海中心、苏州中心、绿地西南中心、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苏州现代传媒广场、珠海仁恒滨海中心等近400个大型复杂项目中得到深入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BIM实施体系和方法论;鲁班BIM团队服务过的众多企业,BIM技术应用已成功从项目级应用进入企业级BIM系统平台搭建,如贵州建工、中建二局、南通二建、中铁城建、中亿丰等企业全集团全面推广应用鲁班BIM技术;鲁班BIM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符合中国建筑业特色的技术特点与服务方式,使得鲁班BIM成为建造阶段BIM应用的第一品牌。
        2015年底,鲁班软件完成一轮融资,晨晖资本、长江会基金领投,联合稼沃资本、筑+资本等多家机构共同向鲁班软件注资3亿人民币,这是业内公布的最大的一次BIM技术领域VC/PE投资。
       我们有理由相信“鲁班”的前景必定会美好,因为这项技术的春天已经随着雷声来临。

鲁班的金融智慧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建筑企业能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中分得一杯羹吗?当下正是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年代,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年代。有统计表明2015年互联网金融平台至少900家出现问题,仅e租宝一家就涉及金额超过700亿,互联网金融进入风声鹤唳的尴尬境地。
       很早,杨宝明就关注到了互联网经济给予建筑业的机遇,他又是如何运用鲁班的金融智慧的呢?
在长期为建筑企业服务过程中,杨宝明发现建筑企业资本运作的两个结症:其一是工程项目需要一定的周期,期间资金占压大、周转速度慢。再加上粗放的传统管理方式,对项目成本核算、材料采购等缺乏监控,因此建筑企业的拖欠款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全行业在业主方的债权规模(包括进度款、保证金等)高达10万亿元左右;其二是建筑业的融资渠道单一,除了部分大型施工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等方式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筹资,其他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单一渠道来筹措资金。然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文件规定:“商业银行要严格防止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承建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只能将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购买施工所必需的设备。”因此,即便能够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大部分民营建筑企业的授信额度显然严重不足,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若以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中枢下行起算,我国建筑业在“十三五”期间都将处在盘整阶段,这是建筑行业资金面的“新常态”。融资能力与融资成本控制能力成了建设施工企业的又一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融资还有其他出路吗?
      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现状,杨宝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一个专注于建筑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他联络了精通计算机软件研发、软件企业管理,熟悉证券交易系统,懂得建筑设计、施工和房地产开发、风险控制,富有银行工作经验,对金融业态有着深刻认识的方方面面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 2014年4月,鲁班软件联合行业战略投资人创办的首家建筑业互联网融资平台—— “班汇通”(www.banbank.com)诞生了
        “班汇通”从创立之日起, 就在一般Peer-to-Project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基础上创新开拓了自己的安全运行“保险模式”:由项目经理出面融资,承担无限责任;项目所在的施工单位面签担保,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业主担保、项目应收账款等作为补充的担保措施。从法律风控角度,将还款来源从单一的借款人及其家庭全部资产延伸至融资项目施工合同价款、担保人财产、借款保证金多个渠道。建立起三道风险监控防线,即,项目承包企业对项目承包签约风控的监控、BIM专家团队对项目施工合同履行风险的监控、担保人对借款人还款风险的监控。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BIM专家团队对项目施工合同履行风险的监控将项目的风控延伸至贷中管理,这是很多P2P平台,甚至是银行都无法做到的。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与建筑行业的特点相融合,产生专业的产业互联网金融。
      杨宝明与他的团队明白,虽然班汇通具备互联网基因,但本质上还是金融,金融企业有自己特有的运行规律。千万不能光看到互联网速度的规模扩张,而缺乏对金融本质、建筑业本质的探索与整合。因此,当其它互联网金融平台突飞猛进时,班汇通似乎有意在放缓脚步,稳健前行。他们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检验平台的运营模式与研发调控平台运作细节。到了2015年底,借助鲁班软件在行业内的品牌口碑、110余万的个人用户、上千家建筑施工企业、20余个省市渠道资源,班汇通与30余家大型施工单位形成了合作,与多家特级施工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施工企业提供专业融资服务。班汇通没有像一般的P2P平台用大规模的烧钱来获得投资用户,只要借助鲁班软件的客户端接口,项目融资信息瞬间推送到百余万行业用户。班汇通成立18个月,就取得了融资规模的8亿,安全运行零坏账的可喜成绩。目前班汇通为项目经理、施工企业提供融资一站式服务,快速灵活,授信额度可达5000万,融资成本在14-16%,担保方式灵活,为项目经理、施工企业提供创新金融服务。
        鲁班的金融智慧何在?在于资源整合,在于探索创新,在于防患于未然。

三个美丽的梦想

       杨宝明有三个美丽的梦想。
      他的第一个梦想就是通过努力,推动中国建筑业进入“智慧建造”时代。这里,既有源于父辈的梦,更有时代赋予的使命。十年项目经理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到树立良性的建筑行业价值观是何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套建筑管理规则又是何等迫切。社会发展进入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不能再仅停留于纯理论层面探讨。自古以来国人造房子以砍伐森林树木为代价,时至今日工地木材的消耗仍然令人咂舌,现状不改变,我们怎么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杨宝明紧锁眉头说出了两个数据,他说:“我国建筑业每年要消耗48%的木材,90%的水泥,而其中浪费是惊人的。”如果这一统计确切的话,我们对杨博士竭尽全力所从事的事业不由平添了一份敬意,也多了一份担忧。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少埋头苦干的硬汉,然而凭一己之力,去推动沉重的轮轴,又谈何容易啊。
        然而,为了实现第一个梦,杨宝明还有第二个梦想:那就是创建一所“鲁班大学”。 
       他梦想要让更多的人有好工作,让更多的建筑企业有好的建筑管理人才,让中国建筑行业有更多的精英,从而成就更多人的梦想。
        杨宝明的第三个梦想,就是成立一家建筑经济研究院。帮助政府想做好事的时候,能做成好事。同时,成就更多年轻的经济学家的事业,发挥他们的才智,贡献社会。
      为了实现梦想,杨宝明的勤奋是惊人的。除了鲁班软件董事长、班汇通执行董事的日常管理工作,他还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任兼职教授,定期不定期地到大学讲学;同时,他还兼任了“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
      他努力向建设部门推介建筑管理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几年来,应邀为上海市政府、福建省厅、江苏省厅以及建设单位、建筑企业高层领导授课和举办各种讲座200余场,不遗余力地推广BIM技术。他还兼任着《新鲁班》杂志的总编和《建筑时报》、《施工企业管理》、《新鲁班》等建筑业权威媒体专栏作者。数年来,笔耕不辍,在行业杂志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他近30万字的著作《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发行一年,已经四次再版,发行过万。他还应邀参与了上海市建交委“建筑业十三五规划”编制。
      杨博士告诉我们,他的网上“鲁班大学”早已开学,弟子芸芸了。
      孔子曰:“敏于事,慎于言,笃于行。”杨博士有之。

       然而,前行的路上,有时,杨宝明会从内心泛起丝丝苦涩。尽管,他多次因家乡建设部门之邀,给家乡的建筑业老总们讲课,推广建筑数字化管理理念,然而,在荣衔“建筑之乡’桂冠的家乡,老总们接受BIM新技术或使用BIM技术,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BIM在老家建筑之乡遭遇各种各样的冷遇,不免让他陷入困惑。
      杨博士说:“‘鲁班’离成功还很远,但无论如何,推动中国建筑业进入智慧时代都将是我们的愿景。”他的瞳子里闪烁着自信与坚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屈原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想不应该只留下沉重的思考吧。
来源:《东阳人》2016年第4期

回到顶部
X
关注鲁班软件
了解更多鲁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