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看如何使设计到施工的流转更流畅

2017-10-18

传统模式下建设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流转:设计出平面CAD图纸,施工单位拿到设计图纸后,需要做的工作包括:施工深化图纸,利用现场施工安装经验来弥补图纸的不精确表达,甚至需要设计交底、图纸变更单、技术核定单等。这种传统模式属于劳动力密集、高能耗的工作流程,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因素。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对于信息的缺失和误传导,弥补方式相对简单;施工方则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读取图纸信息,分析可行性,拆算工程量,核定价格等等。对于有经验的施工方很多东西可以预计,如果经验不足,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找设计,施工工期延误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采用BIM后设计到施工的流转有何变化?


首先对于设计而言,满足审图要求的平面图纸依然不可或缺,信息化模型作为一个衍生物参与到工作流中。由于模型三维可视化,一些项目施工阶段的问题被提前暴露,提高了设计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理想情况下对于施工方而言,只需要在模型中添加信息,再借助一些其他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很多功能。但是这个只是一种理想的BIM工作流程,流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设计单位,即使不考虑软硬件投入、人员培训费用,设计的工作量也比传统工作流程有很大增加,然而很多时候设计单位所给出的信息化模型,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却是不适用,施工单位不是给信息化模型添加信息,而是重新建模,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那么在BIM应用中,怎么才能使设计和施工的流转更加顺畅呢?这里就从微观角度来看看如何建模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后续环节的模型重建工作,确保重要信息不遗失不误传。建筑信息化模型由大量的构件组成,其中一些构件(设备、管件等)的参数属性对于模型在施工和设施管理中的流转是很重要的,需要在材料明细表中体现,而软件默认功能并没有读取时,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创建构件时,把这些属性参数作为共享参数创建,有些参数属性是是施工关注的,有些参数属性是设施管理关注的,在设计建模阶段可以不对这些参数赋予数值或字符,但是如果能列出来并进行系统化的参数分类,后续环节只是填入信息,一定会使模型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还有传统CAD图中管道采用单线表达,在变径处标明管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管道配件有很多不明确表达,采用三维表达后就需要明确管道配件,例如:弯头、三通、大小头、四通等,以及管道采用何种方式变径(同心、偏心)。建模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材料表的统计,管道配件在整个管道造价中所占比例是相当高的,标准管件和非标准管件价格差异巨大。创建模型或为模型添加信息时,需要参照具体的材料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施工工程量和造价的计算至关重要。


【鲁班软件】一直致力于中国BIM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专注于建造阶段BIM技术项目级、企业级解决方案研发和服务。BIM技术应用已成功从项目级应用进入企业级BIM平台搭建,在中建、中铁、中治、中核、各地建工,以及民营等200多家企业,BIM软件合作洽谈,BIM咨询热线:400-921-8880。

回到顶部
X
关注鲁班软件
了解更多鲁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