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驾驭时代技术 弘扬工匠精神—浙江三建建设集团总工程师李宏伟讲述浙江三建与BIM技术的故事

2019-03-01

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了来自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的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宏伟先生,李总作为建设领域的专家,曾参与众多施工、技术规范的编写。在浙江三建建设集团工作几十年,见证了浙江三建发展的转变期和荣耀时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李总讲述浙江三建与BIM技术的精彩故事!


1551402352810648.jpg


李宏伟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记者:

浙江三建是中国著名建筑施工企业。您在三建工作几十年,见证了三建发展历程,您印象中三建经历过哪些重要的转折点和关键时刻?


李宏伟:


浙江三建成立于1978年,发展了30年。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成立之初到84年,这段时间浙江三建走的还是比较艰难。因为组建时间较短,工程多在浙江省下面的地市县,且没有典型工程项目支撑,行业影响力是比较低的。直到1984年,浙江三建施工了杭州西湖边的一个标准性项目—新侨饭店,这个工程仅两年时间就施工完成,并投入使用,去过杭州的朋友在西湖边都可看到。依据当时的施工能力,这也是个奇迹。这个工程的建设为企业打了个翻身仗,彻底打响了浙江三建的品牌,为后续承接大工程大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在1990年前后。也就是国家大建设时期。1989年以后,浙江三建陆续承接了杭州的一些大的标志工程,如杭州百货大楼(杭州大酒店)、解百商店等;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国家改革的浪潮中,建筑业也发生了一些大的变革和发展。企业进行了国有股份制改革,经营模式和项目运营模式都发生了转变,项目由大锅饭变成了承包制,这些改变在当时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是在2010年前后,根据国家对建筑业的总体要求,经营模式从施工总承包到工程总承包方式转变,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化管理模式转变,到2014年,申报特级资质成功,企业具备施工特级资质和设计行业甲级资质,为现在工程总承包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发展30年来,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的转变,过程中一直都把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放在首位。1996年,浙江三建在浙江省建筑行业第一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又是第一家通过了三合一体系认证。在内部管理上一直注重规章制度制定及流程再造;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每年都有课题、工法、专利、标准等。到现在为止,企业营业额达到200多亿,产值120亿,营业收入达90亿。在同类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最近几年,企业针对工程总承包,积极打造五个平台,特别是设计施工融合平台、集采平台,这些平台的打造对实施工程总承包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我们承接的业务的60%是工程总承包。我们的工程总承包发展很快,也发展的比较稳,说明在企业在转型上做的比较成功。我们的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再次跻身浙江省前十。


记者: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受宏观经济影响,面临众多挑战,三建以科技创新引路,实现逆势上扬。请简要介绍集团近年来取得的重大技术进步。


李宏伟:


是的,企业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从科技成果来看,浙江三建在2015年获得了住建部的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的科学进步奖从一开始到现在拿的比较多,最近几年就获得过4项。主编的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十几项,工法四个,专利有几十个。从工程奖项来看,去年一年同时拿到三项大奖,分别是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大奖。


记者:


三建在注重规模的同时十分注重品质,您认为哪些管理模式和技术革新对公司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李宏伟:


从企业经营模式来看,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从全国有转变为股份制,项目运行从大锅饭转变为承包制。从浙江省企业层面来讲,项目承包制的出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90年代成长发展很快。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现规模变大之后,这样的项目运行模式出现了管控难的问题。最近几年,企业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逐步向两条腿走路方向发展,一部分是项目承包制,而对于大型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全部企业自主经营,以加强企业对项目的管控能力,提质增效。

 

信息化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管理平台。原来企业有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执行难度很大,相当一部分管理内容停留了在纸面上。我们的企业信息化2009年上线,后来结合企业规章制度梳理和流程再造,2014年和2017年大规模更新二次。特别是2017年,依据三合一体系新国家标准的颁布,程序文件可以由企业规章制度全覆盖,我们对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编制,所有的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进行了大梳理,现在企业规章制度、流程和信息化实现了深度融合,企业业务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平台上的流程化、表单化和数据化。信息化平台对于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

三建目前承接很多EPC的项目,您觉得在实施过程中,EPC模式的应用效果与传统模式有哪些不同呢?


李宏伟:


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浙江省政府的推动下,发展速度比较快,我们应该适应国家的改革。三建在2016年启动EPC,2017年小试牛刀,承接了几个工程。我们看到要真正做到工程总承包的设计施工融合,施工企业转变理念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制定了规章制度,确立了工程总承包的基本架构,成立了工程总承包管理部。工程总承包管理部行使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总体协调和管理职能,我们让工程总承包管理部的经理兼设计院的副院长,让设计院院长兼工程总承包管理部的副经理,设计所的所长兼工程总承包管理部的经理助理,目的就是通过规章制度和组织架构,使设计和施工真正意义上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在项目遇到问题时,施工和设计两方因为是不同的人在负责,相互推脱扯皮。设计院也可以结合工程管理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记者:

现阶段,国家大力推行BIM技术。三建是较早启用BIM技术的企业。请介绍BIM技术在三建落地的情况。

 

李宏伟:


我们公司的BIM起步是在2014年,当时也是因为一个工程准备创建鲁班奖工程。我们选择了和鲁班软件合作。通过培训及交流,了解BIM技术是做什么的,能解决什么问题。但当时我也在考虑,花钱做BIM,最终只是拿到项目的成果报告,后面企业BIM技术如何推动,工程技术资料如何方便快捷的查阅,这是个问题。所以我和鲁班软件进行了探讨。鲁班软件根据我们的要求进行了专项研发,特别是将施工技术资料全部嵌入到了数据模型中,做到了打开构件就可以读取所有构件的技术参数,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完成交付及实现了BIM施工技术建模。另外,通过这个工程,我们也在集团、分公司、项目部培养了一批人,过程中学习了很多东西。


记者:

您认为BIM技术应该如何与项目管理融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李宏伟:


从发展的角度看BIM的话,BIM从项目试点开始做是对的,因为刚开始企业还没有概念,没有经验。但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针对一个个项目全面推进会越来越困难。我公司同时在建工程有近二百个,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措施,而项目又缺乏主动性,由企业强行推动,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和精力,会非常困难。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的BIM基本上都是施工企业推进,由施工企业建模,是中间开花,很不合理。据我了解,之所以设计院难以推进,有两个关键制约因素,一个是工作量增加但设计费没有增加,设计人员没有积极性,另外是法律层面问题,按照现在设计施工分家的市场运行模式,设计成果按蓝图交付施工单位没有问题,但按BIM成果交付,从法律角度是有问题的。施工企业要在企业全部项目中推进BIM技术,这第二个问题必须解决。

 

我认为,作为工程总承包企业,经过努力,这两个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首先,工程总承包模式运营,设计施工是一家,而且可以深度融合,不存在设计和施工两家责任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问题,企业对最终产品负责,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设计院可以放心地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设计成果可以以任何形式呈现,而且是企业总核算,不受设计费收费的影响,设计人员收入可以保证。第二,通过建立企业级BIM,且与企业信息化中的PM系统完全融合,将BIM技术应用中的进度、技术、质量、安全、成本、采供等内容与企业的信息化流程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项目部主动去建立BIM数据模型,因为企业信息化有要求,办事内容和办事流程一定要有BIM数据模型支撑,没有BIM数据模型就寸步难行,只有这样项目部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才会全员学习和应用BIM,企业也就可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指导。


个人经历


李宏伟:

 

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委员会委员、《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杂志编委、浙江省土木工程学会施工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施工安全与设备管理分会会长、浙江省建筑业创新协会副会长兼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 年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评为“优秀总工程师”,2011年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全国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


来源:建筑时报  记者:张玉明、俞慧、郑喜娟

回到顶部
X
关注鲁班软件
了解更多鲁班资讯